高竞佳:跨界联名“破圈”对会展有哪些启示?
这个秋天某知名白酒品牌“赢麻”了,“酱香拿铁”“酒心巧克力”一经上架瞬间售空,跨界、联名潮又一次吸引了消费群体的注意力。有学者预测,2023年,我国联名经济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000亿元。
跨界联名,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以上)品牌(或IP)展开合作,利用双方优势资源,融合双方元素特征推出联名产品,以实现拓展新客群、扩张影响力、创造更高品牌价值等目标,实现1+1>2的营销效果。
难道,跨界联名=出圈密码?会展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搞?首先,来看看为什么联名?因为卷。《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则思变,面对各行各业的巨大竞争压力,每个赛道的选手都希望在这越来越卷的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早期联名较少,近几年,联名已经成为传统营销手段。大体上,联名分为IP授权和品牌合作两种类型。前者将logo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合作则是双方联名创作产品。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1月至7月中国境内专业展馆举办展览活动共计2275场,同比增长了2.2倍,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了19.1%,展览面积达533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28.7%。经过3年的沉寂,2023年上半年展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新的启程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据笔者所知,展会行业的跨界联名较少,还停留在会展+赛事、展会+论坛、展会+直播、邀请KOL出席活动等,不妨可以尝试打开思路。
其次,看看如何联名?可以肯定的是,联名绝不是简单的互蹭流量。其实,茅台并不是第一个联名饮品的白酒企业。2020年7月,泸州老窖与茶百道合作的“醉步上道”奶茶正式上线;2023年5月,五粮液和永璞咖啡打造的“五两一咖酒馆”正式营业,还推出两款联名咖酒。本月,茅台与瑞幸的跨界联名,达到白酒联名的高潮,这背后不仅仅是跨界、反差,也要看到配套的营销攻势。短视频平台、微博等互动平台铺天盖地的讨论,占领各大热搜榜单。联名,绝不是简单的互蹭流量,一是需要明确自身品牌的定位,即“我是谁”;二是清晰梳理出希望吸引并扩展的受众类型,即“想要谁”;三是遴选能够凝聚该受众的品牌进行洽谈,即“找到谁”。以上三步还只是一个开始,也就是说,联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整个联名过程中,企业品牌理念、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等诸多细节将贯穿始终。
最后,联名之后就是成功?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任何的联合都要依托其双方实力。联名只是手段,长青才是目的,很多老字号通过联名年轻人喜欢的品牌焕发了生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也有很多联名款最后却变成库存,比普款的生命周期还短。核心竞争力在交替的联名款中迷失。
“酱香拿铁”的出圈,让会展业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火爆”的表面,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才是会展人应该吸收和自省的。当前,会展业整体营销手段偏向传统,不妨打开思路,学习不同行业的营销手段,提升自己的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保持开放、包容和勇于尝试的心态,拥抱“不可能”,期待会展业第一个跨界联名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