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会展文化与礼仪》 课程建设思考
中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国在教育上都将礼仪作为思想教育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礼仪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在传统的礼仪课程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是将礼仪作为一种媒介,使学生很浅表性地认识礼仪,只对礼仪的认知如眼,入脑,而没有入心,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礼仪的重要作用,没有品尝到将礼仪入心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尤其是在进行国际交往和交流中将礼仪植根入心而提升的大国自信,给我们个人带来骄傲及自豪感的“甜头”。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礼仪对于个人自信提升所带来的“甜头”,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找到兴趣点,如何让学生不是“形而上”的学习礼仪知识,如何将礼仪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从而实现礼仪给我们带来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乃至国际价值等问题,都是该课程在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会展文化与礼仪》课程现状
《会展文化与礼仪》课程是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会展活动中礼仪礼节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从而为今后从事会展活动相关工作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明程度,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在现今的会展礼仪课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课程实用性的发展。
(1)教学内容笼统缺乏岗位关联设置
对于会展礼仪课程的设置多数与商务礼仪课程合并,只是将通用的礼仪课程划入到课程中供学生选择学习,针对专业场景的内容并没有做出系统的设置。课程在教学大纲设置上,按照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课堂训练为主,专业性实践训练不够,例如讲解着装礼仪时,针对不同商务场合讲解了服装需要如何搭配,但并没有针对展览、会议、接待、迎宾、洽谈、上午陪同等不同专业岗位进行介绍,学生在基础上会疑惑,如果参加到实践中,对于不同的岗位该如何应用礼仪课程的内容。
(2)教学方法创新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
会展礼仪的授课教师大多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虽不算是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却也是各个学科教学所普遍使用的,并不是具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会展礼仪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个人礼仪文化素养基础,在复杂的场景中可以灵活运营礼仪知识,做到得体不失态。多年与会展企业对接中,关于礼仪方面收到反馈最多的是学生在待人接物的反应上灵活度不够,在规定的着装、仪态方面没有问题,但涉及到接待、迎宾、就餐等展现综合礼仪能力的场景时,学生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这也反映出教学方法需要进行综合性创新。
(3)教学课时不足理论内容缺少内涵
从国内普通高校的会展商务礼仪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于会展商务礼仪教学课时一般在40-52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为7:3,侧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教学课时的不充分将会限制授课教师的讲解广度和深度。例如展会迎宾时“请”的手势展开分为15°、45°、90°,普通礼仪课程中对于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要求,但对于展会场景下,我们通常使用最多的是15°小距离手势,原因在于展会的迎宾人员较多,场所选择以展馆、展厅、酒店为主,且每一位迎宾人员均是对小集体进行引导,过大的动作会拉远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也容易与其他迎宾人员发生碰撞。会展商务礼仪的原因及内涵讲解要重于形式讲解,因课时不够,授课教师一个知识点还没展开就要赶紧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都是点到为止,学生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会展商务礼仪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学生了解每礼仪知识点的内涵,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
2.《会展文化与礼仪》课程建设
《会展文化与礼仪》是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该门课系统的地介绍了会展活动中有关礼仪、礼节与文化的相关知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人文应用性学科。学生在课程中能够理解会展活动中礼仪礼节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常识、原理及方法技巧,并且能够掌握礼仪与文化之间的内涵和外化关系,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实质,理解尊重他人和自尊,掌握常用社交礼仪和会展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明程度;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该学科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会展活动相关工作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展文化与礼仪》以应用和产出为目标,将课程划分为“知识讲解模块—项目实践模块—综合考核模块”,知识讲解模块在教室内开展,项目实践模块与校内节事活动嫁接,综合考核模块综合实践评分和期末考核评分加权得出。
(1)知识讲解模块。共16学时,通过文化导入、礼仪礼节演变、现代礼仪内容三部分进行课程推进。每节课都有模拟项目实操,例如在通讯礼仪中,设置问题“最早的通讯方式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讲解最早的通讯方式就是人类的语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通讯,但在战争时期,口口相传需要时间,无法让军队及时得到消息,因此便有了“烽火”这种信号传递的方式,但烽火只能传递有敌情的信号,并不能传递详细的信息,因此有了驿站,通过人利用交通工具的方式传递战情。驿站的出现推动了信件的发展,有了文字之间的传递便在书信文化上有了更多的变化,写花笺、教子书等都是书信文化的产物。在书信文化的发展上除了有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件,还有公务和商务文件的传递,因此在书信表达和格式上便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在文化导入后将进入书信礼仪的趋势演变讲解,进而推出现代礼仪中书信礼仪的形式。课程最后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抽签,每个小组给对方小组写一封商务信件,信件内容将从课程列出的主题中随机抽取。学生在课程最后的模拟项目中进行实践参与,通过“对未知任务主题”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前期知识讲解课程中的专注力。
(2)项目实践模块。共16课时,通过利用校内节事活动的课时时长,解决礼仪课程学时缺乏的问题。“从纸上谈兵到沙场练兵”,真实情境代替虚构情境,学生所学的礼仪知识均需落地执行,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节事活动的洽谈、接待、引导、陪同、餐饮服务、会议服务总,利用所学礼仪知识尝试解决现实问题,都要面临活动现场的应变考验,而通过课程学到的知识与得到的感悟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节事活动中,将学生以礼仪组的团体身份参加到节事活动中,由老师推荐、学生选举产生礼仪组负责人,礼仪组的指导教师由企业导师和课程导师共同担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成长值、贡献值来给予实践分数。学生按照活动需要加入导览组、礼宾组、商务洽谈组、开幕礼仪组、商务宴请组、餐饮组、会议接待组、VIP陪同组等不同类型的礼仪模块中,每位学生都需要掌握基本礼仪要求,如形象礼仪、见面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沟通礼仪等。由小组负责人统筹安排礼仪组与会务组的接洽。项目实践模块充分考虑会展礼仪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以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学生们提供更为实用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给在实战中更为直观的了解礼仪的内容,夯实基础。
(3)综合考核模块。与传统礼仪课程相比,《会展文化与礼仪》课程采取了过程式、开放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构建了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小组、节事活动社会观众、社团、媒体等组成的评价体系。针对银杏节活动策划方案质量、社会评估反响报告、总结报告、以及团队和个人平时表现等进行综合多元考评。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分类 | 考核项目 | 评估方法 | 分值 | 备注 |
期末100分50% | 观众满意度 | 节事活动礼仪满意度调查分值 | 20分 | 所有学生共享的基础成绩 |
成长值与贡献度 | 由企业导师和会展系教师组成的导师组综合评定 | 20分 | ||
小组互评 | 20分 | |||
理论考试 | 授课教师根据标准进行评定 | 40分 | 个人成绩 | |
平时100分50% | 礼仪小组评价 | 由节事活动学生组委会综合评定 | 20分 | |
特殊贡献评价 | 由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和骨干学生组成的会务组综合评定 | 10分 | ||
团队综合实力 | 20分 | 团队成员共享 | ||
应急问题处理 | 20分 | |||
综合评价 | 授课教师根据标准进行评定 | 30分 | 个人成绩 |
3.实施项目教学法《会展文化与礼仪》课程解决的重点问题
(1)“老师台上讲,学生坐着听”的单项传授问题
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以讲述理论术语、抽象的概念为主,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教,而缺乏对于知识获取过程和对知识应用的思考。为了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授课教师积极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运用于教学中,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保持一贯的“沉默”作风,不做回应或被动简单回应,课堂互动效果不甚理想。
(2)模拟实践与理论知识无真实参与性问题
项目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在会展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课程教学项目多以模拟形式展开,虽然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实现建构学习的目标,但是模拟项目难以摆脱“虚构”的成分,与现实存在脱离。围绕虚拟项目选择知识,缺乏内在逻辑关系,不利于形成学生整体的认知结构,必须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使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
(3)课堂教学与校外实习的空间限制问题
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都是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都具有空间限制性。课堂教学将学生限制在教室内,“上对下”的格局很难有效突破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教学;校外实习空间广阔,但广阔的空间又拉大了师生教与学的距离,难以实现教师对学生针对性教学与监管。
作者: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李庄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