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省数字化会展建设 强力推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展是会议、展览及旅游、活动(演艺、赛事、节庆等)的简称,具有“一带九”的联动优势,即会展除本身产值外,利用其产业关联效应,产业链的垂直与延展,带动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广告、印刷、设计、搭建、装饰、物流等周边产业的发展。会展业不仅可以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加强城市与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会展经济不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中起到“晴雨表”和“助推器”的作用,办好一个展,能提升一座城。“城无会展无商机”已成为业界一种共识,而且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 我省会展业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会展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有关方面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展览活动11470场,面积15322万平方米;会议152万场,场馆面积124172万平方米,无论是场馆还是会展数量及面积,我国已是世界大国。
我省的会展业四十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会展业态多层次发展,会展教育全面开展。会展业在促进我省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文化交流,实现不出国的学习诸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平台作用。到1984年“河北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首次举办,整整走过了三十八年的坎坷路。从1976年河北省贸促会(河北省外贸局)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代表团”赴阿联酋迪拜参展,到1982年9月我省多家外贸公司在日本从形县单独举办“中国河北出口商品洽谈会”已走过了十年的风雨路。据河北省贸促会(河北省会展业发展办公室)的《2019年度河北省会展业发展分析报告》披露,2019年全省共举办各类展览项目337个,面积416.8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主办的98个,协会主办的69个,企业主办的151个。专业会展场馆17个,室内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至2019年底,全省各设区市(含定州、辛集)各级各类行政、事业会展机构35个,会展协会及学术机构10家,直接从事会展企业500余家,广义会展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至2019年底,全省高校开设涉及会展专业教育的达22所,在校学生2000余名。各项数据表明,我省的会展业在快速有序发展。
二、 我省会展业发展问题凸显
四十年尤其是近年来,我省会展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在取得了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在习近平新时代的战略统领下,以全球视野,河北基础,重新审视全省会展业,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如会展管理不畅,会展意识不强,气氛不浓,会展营商环境不优,会展高端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滞后等。除以上问题外,从另外维度比较,我省会展业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 横向比较,我省会展业落差明显。
展会数量偏少。根据中国贸促会,《2019年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全省举办经贸类展览会数量占全国比重不足3.9%。举办经贸类展览会总数仅为45.4%,与河南、辽宁也有20%的差距。成都会展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4%,而我省会展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还不到0.5%。展会规模、对外影响力低。2019年,河北省展览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只有32个,国际展会数量比重仅为5%左右展览比例不足3%,与知名会展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展馆总体规模小。2019年,在我省可租用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场馆中,仅有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1个,占全国的1.5%,排最后一位。
从会展教育比较,落差同样明显。截至2019年,全国77个会展硕士生中,北京5个,天津1个,我省空白。从我省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看,本科生留在我省的不足20%,其他流向了京津及外省、家乡或广深沪等。在引进会展高端人才上,可操作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乏善可陈。
(二) 观念、体制、人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全省会展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人们对会展经济内涵,对会展产业链的培养认识不到位;对推进市场化过程的宏观管理、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法规落实不力;缺乏会展行业的统筹规划与行业自律,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缺乏第三方的资质审查和评估机制;对疫情下双线会展的认识不深,纾困帮扶政策措施很少普及到会展业。
人才资源的管理提升也是我们的很大短板。会展企业缺乏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才,理论实践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更是短缺;现有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双重型、复合型师资匮乏,国际化交流基本空白,会展教育实践与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政府对会展业的人才资源管理力度不够,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评定没进口和出口,政府对会展教育与理论研究经费太少,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会展环境。
(三) 与时代同行,会展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落伍。
除上海、北京、深圳外,全国许多城市都在抓紧着力进行会展立法,定标准,强力打造智慧会展建设,而我省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全省至今没一个地方会展标准出台,没有一个会展场馆建设包括登录系统在内的信息化平台,没有一个会展企业建立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现场信息化、网上信息化为一体的综合平台,2019年政府主办的87场会展活动中,没有一场活动全场构建运用智慧会展(数字会展)项目平台,全省管理机关或会展商协会没有一个引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河北省会展公共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近三年来的疫情,催生了信息技术在会展中的利用和快速发展。而我省在互联网+展会刚刚起步,利用程度低。大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各自拥有信息异样性,形成了“数据壁垒”,低会展业的效率与效应,阻碍了会展管理的效能。
三、建设河北会展大数据中心,推进我省数字会展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5G、VR、A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的数字经济高速增长,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GDP的39.8%。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6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把握时代机遇,共谋亚太繁荣。》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新动能。全面落实《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释放数字经济增长潜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可及性。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让亚太人民搭上数字经济发展快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先后作出“认真总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指出:推进服务产业数字化,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共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交易市场,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和应用拓展。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为了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及我省数字中国和大数据战略,建设我省数字会展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加快渗透会展产业链每个端点,促进会展与科技创新进一步融合,会展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需打造我省数字会展(智慧会展)的系列工程。
1.创建河北省会展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决策,会展活动的科学化评估、咨询提供依据,为多业融合,创新会展管理、服务提供信息技术的新动能。
2.打造河北省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共享,促进供需匹配,提升互动体验,营造公开透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3.编纂出版《河北会展五十年》蓝皮书。该书既有官书,资料书性质,又是我省会展大数据的存史—总结发扬会展文化,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4.建设河北省数字会展项目平台。主要用于会展项目(如5.18经洽会等)的“智慧信息链接、智慧会展环境及智慧技术应用”三位一体地配置、管理、运营的综合平台。
四、推进我省数字会展建设的必要性。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互联网+,数字中国、大数据、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双循环、扩大内需等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力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智慧会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四年来的最好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73周年的隆重礼物。从时间、空间分布、行业属性、行业拉动、历史沿革等多个维度对我省会展业五十年来进行搜集资料,统计分析,挖掘历史,对比评判,无疑是件具有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伟大工程。
(二)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是践行国家战略的举措。引领和推动智慧会展建设,推动双线会展模式的落地普及,是率先履行党和政府互联网+会展的创新之举,是落实国家和省会展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推进会展数字化建设是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消费,实现动能转化,提高产业融合度的有力抓手。世界上没有一种产业或行业自诞生以来,其原有生产方式、运营模式、方法、作用和目的可以一成不变。用户、市场、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的进步中需带来新的需求和变革。“会展”是最具跨行业、学科、专业和各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大舞台,也是构筑“数字中国”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因此,推进智慧会展建设,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既是内在需求,也是外界的倒逼,它打开了大数据应用和跨界的天窗,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带来了高等院校会展实训和人才差异化培养的新机遇。“双线会展”线上、线下模式已将新闻、广告、策划、设计、视觉专业及摄影、摄像技术、VR/AR技术和3D技术等实现了跨界交融,将为高校会展专业培养超前性、互补性、复合型人才及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天地。
(五)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会展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会展核心竞争力在于市场主体的壮大和发展。培育以大型会展集团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专业化服务企业为补充的会展企业集群,是我省创建品牌会展、优化场馆规模结构和服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和基础。
(六)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是树立“大会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实践。会展的本质在于展示和交流。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把“展、会、演、节、赛、活动”纳入会展经济的范畴,培植会展文化,实施会展、旅游、文化、贸易、投资、物流互动互融战略,有助于会展活动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七)推进我省会展数字化将助推我省会展标准化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及我省会展统计用语不规范,数据不准确,归根结底还是会展标准化缺失或滞后。随着智慧会展的建设,势必要拟定一大批会展规范或标准,这无疑将大大减轻重复劳动,降低成本,实现会展绿色发展,引导、加快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全面提升我省会展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强根基、走出去,两个市场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八)推进我省会展业建设,将优化和提升政府管理会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会展地方立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纠纷调解机制,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作用等的基础是数据资源的可靠性、评估方式的规范化。因此,我省数字会展的建设对于政策制定、信用档案和违法违规信息披露,行业信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会展活动的扶持和保护、会展便利化措施、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及国内外交流、会展科研诸方面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从而创造执政于法,政务便利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环境。